一、酶切连接
在进行生物医疗研究时,选择限制性内切酶尤为重要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合适的酶:
1. 确保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在目的载体中仅存在一个,而在目的片段中则没有;
2. 避免选择产生平末端的酶,尽量采用生成粘性末端且酶切效率高的限制性内切酶,如BamHI、HindIII等;
3. 进行双酶切时,需关注缓冲液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,适当调整酶量和反应时间;若缓冲液无法同时满足两种酶的要求,则应分步酶切;
4. 在单酶切时,建议对线性化的载体进行去磷酸化处理,以减少载体自连的几率。特别是当酶切后产生的产物末端能够互补或形成平末端时(例如,产物的磷酸基团与羟基基团结合形成酯键导致自连),对载体进行去磷酸化是非常必要的。使用碱性磷酸酶可以有效去除载体末端的5’磷酸基团。
二、引物设计与PCR扩增
1. 完成目的片段的PCR扩增,引物设计时根据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,在上下游引物的5’端分别引入相应的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;
2. 针对目的片段的PCR扩增,建议使用高保真的酶,并优化退火温度和反应体系。
三、PCR/酶切产物的纯化回收
1. 在PCR/酶切反应完成后,必须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确认目的片段的存在;
2. 推荐使用切胶回收法进行纯化,切胶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以内,以避免紫外线对DNA的损伤,并利用NanoDrop等仪器检测回收浓度;
3. 如果回收浓度偏低,可以通过增加PCR或酶切反应的体系,试行多管反应以提高产品浓度;
4. PCR产物应在完成切胶回收后再进行酶切及后续的纯化步骤。
四、连接目的片段与载体
使用T4 DNA连接酶完成酶切后的载体与片段连接:
1. 连接体系中线性化载体与目的片段的摩尔比可调整为1:1至1:10,最佳比例建议为1:3;
2. 在连接平末端载体与DNA片段之前,务必对载体进行去磷酸化,以减少自环的可能;
3. 连接体系的每个组分体积应大于1μl,若浓度过高可适当稀释。
五、感受态转化与培育
1. 转化连接产物时,建议使用克隆专用的化学感受态细胞,而非表达用细胞;例如,DH5α和Fast-T1适合≤15kb的质粒转化,而XL10则适合10kb质粒转化;
2. 重组产物与感受态细胞的体积比例为1:10,推荐使用10μl的重组产物加入100μl的感受态细胞,或5μl重组产物加入50μl细胞;
3. 热激时间应按照感受态细胞的说明书进行;
4. 平板上使用的抗生素必须与转化载体的抗性一致;
5. 在涂板时,菌液需经过离心(2500×g、3min),然后保留100μl重悬液进行涂布,或选用合适体积进行操作。
六、单克隆菌落的PCR鉴定
1. 挑取适中大小的单克隆菌落,避免过大或过小的选择;
2. 挑选几个单克隆菌落进行鉴定;
3. 将挑取的菌落放入15ml或2ml的EP管中,添加10μl的ddH2O后混匀,然后取1-2μl作为PCR反应(10/20μl体系)的模板;
4. 推荐使用一对引物,分别位于片段和载体的上下游,进行PCR鉴定。
在整个流程中,您可以借助尊龙凯时的生物医疗产品和服务,提升实验效率和成功率。通过这样的高效操作,实现您的研究目标,为生物医疗领域的创新贡献力量。